产品中心
在中国足球的浪潮中,中超联赛一直是焦点所在,近年来,随着金元足球的退潮、政策调整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,联赛的竞争格局和观赏性引发了广泛讨论,前国脚、现足球评论员范晓冬近日在一档节目中发表了对中超现状的看法,直言“中超没什么意思了”,并指出联赛中很难找到武磊这样的接班人,同时强调过了8年,上海海港的外援奥斯卡仍是独一档的存在,这一言论迅速在社交媒体和足球圈内引发热议,折射出中国足球面临的深层挑战。
范晓冬的观点:中超吸引力的下滑
范晓冬作为曾经效力于长春亚泰等球队的资深球员,对中国足球有着深刻的洞察,他在节目中坦言,中超联赛的吸引力大不如前。“比赛节奏慢、对抗强度下降,加上外援政策调整和球队投入减少,导致整体水平下滑,观众看得不过瘾,球员也缺乏激情。”他举例说,过去几年,中超曾因大牌外援的涌入而星光熠熠,但如今许多球队依赖年轻球员和低成本外援,比赛质量难以保证。
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,数据显示,2023赛季中超的平均上座率较疫情前下降了近30%,电视转播收视率也呈现下滑趋势,球迷反馈中,普遍认为比赛缺乏悬念和精彩瞬间,范晓冬强调,联赛的“没意思”不仅体现在竞技层面,还在于青黄不接的人才结构——年轻球员成长缓慢,无法填补老将退役后的空白。
武磊接班人之难:中国足球的青训困境
范晓冬特别提到了武磊,称他是中国足球近十年来的标志性人物。“武磊的速度、意识和进球能力在国内无人能及,但在他之后,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接班人。”武磊自2018年留洋西班牙人后,虽已回归上海海港,但仍保持着高水准表现,2023赛季,他以18粒进球荣膺中超金靴,但问题是,谁能在未来接过他的旗帜?
中超的年轻前锋中,如张玉宁、郭田雨等虽有一定潜力,但整体表现不稳定,张玉宁因伤病困扰状态起伏,郭田雨则因场外因素影响发展,范晓冬指出,青训体系的不完善是根本原因。“我们的青少年培训过于注重短期成绩,缺乏技术打磨和战术素养的培养,很多年轻球员在U23政策下得到机会,但整体能力不足以支撑顶级联赛。”
中国足球的青训问题已久,尽管足协推出了多项改革措施,如加强校园足球和职业俱乐部梯队的建设,但效果尚未显现,2024年U23亚洲杯上,国奥队的惨淡成绩再次暴露了人才断层,范晓冬呼吁,联赛和青训需要更紧密的结合,给予年轻球员更多实战机会,同时借鉴日本、韩国的成功经验,注重技术流和整体足球的培养。
奥斯卡的独一档:外援标杆与联赛依赖
在讨论外援时,范晓冬以奥斯卡为例,指出“过了8年,他仍是中超独一档的存在”,奥斯卡自2017年从切尔西加盟上海海港以来,一直是联赛的核心人物,2023赛季,他以15次助攻和10粒进球的数据荣膺中超助攻王,并带领海港夺得冠军,他的组织能力、传球视野和比赛掌控力,在中超无人能敌。
奥斯卡的成功,反映了中超对外援的依赖和本土球员的不足,范晓冬分析,奥斯卡这样的世界级外援提升了联赛的观赏性,但也掩盖了本土球员的发展问题。“当球队过度依赖外援时,国内球员在关键位置上的成长空间被压缩,在中场组织方面,除了奥斯卡,很难找到本土球员能独当一面。”
对比其他联赛,如沙特联赛近年来通过高薪吸引大牌球星,但整体竞技水平并未显著提升,范晓冬认为,中超需要平衡外援和本土球员的配置,避免重蹈“金元足球”的覆辙,2025赛季,足协可能进一步调整外援政策,增加上场名额,但这把双刃剑需谨慎使用——既要保持联赛竞争力,又要促进本土人才的成长。
中超的挑战与未来展望
范晓冬的言论背后,是中超联赛面临的多重挑战,经济因素影响深远,后疫情时代,许多俱乐部财政紧张,投资缩减,导致球队实力下降,2023年,多家俱乐部因欠薪问题被扣分,甚至退出联赛,这削弱了联赛的稳定性。
赛制和赛程的安排也备受诟病,为给国家队让路,联赛常被切割得支离破碎,球员状态难以保持,范晓冬建议,联赛应优先保证完整性,减少不必要的 interruptions。
尽管如此,中超并非没有亮点,2023赛季,成都蓉城等升班马表现出色,展现了新兴势力的活力,女足联赛和青少年赛事的关注度上升,为中国足球注入了新希望,范晓冬总结,联赛需要从“量”向“质”转变,注重技术流和进攻足球,吸引更多球迷。
范晓冬的直言不讳,戳中了中国足球的痛处,中超联赛的吸引力下降、武磊接班人难寻以及奥斯卡的独一档地位,共同勾勒出一个转型中的联赛图景,解决问题的关键,在于夯实青训基础、优化外援政策,并提升联赛的商业化和专业性,中超能否重拾辉煌,取决于各方共同努力——俱乐部、足协、球员和球迷都需携手前行,中国足球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找回自己的位置。